赤潮生物监测是对海洋中的赤潮生物进行持续、系统的观察和测量。这包括对赤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以及它们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监测。中科检测是专业的海洋监测中心,可提供一系列赤潮监测及生物要素监测服务,并出具专业报告。
赤潮生物监测内容-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赤潮生物监测内容
1.浮游植物监测
1. 采样:有害藻类的常规采样站位应尽量代表调查区不同水团。定性浓缩样品(网样)用小型 20μm 网目浮游生物网(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拖网采集(夜光藻采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拖网速度不超过 0.25 - 0.30m/s,并记录流速。定量样品(水样/瓶样品)使用采水瓶按预定水层和规定量在不同深度取水,采样间隔 2 - 5m,可混合不同深度水样代表整个水团。
2. 固定和保存:用于实验室分析的样品采集后须立即固定,光学显微镜观察的藻类水样可在中性或酸性鲁哥氏碘液中保存。用于藻毒性检测的浮游植物样品,可拖网反复采样,低温保存并尽快测定或经离心浓缩后 - 20℃保存。
3. 培养:现场采集的水样可低温保存并带至实验室培养,用生长基稀释样品,加二氧化锗抑制硅藻过渡生长,定期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培养液,分离有毒藻细胞进一步培养检测。
4. 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分析可使用特定荧光染料。定量分析中,高浓度有害藻类(细胞数>10?个/L)用复式显微镜个体计数,浓度过大则稀释;低浓度(细胞数<10? - 10?个/dm?)需浓缩,用倒置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计数,大细胞沉降 12h,小细胞 24h 以上开始计数,单一种有害藻类赤潮可用计数器或检测叶绿素含量确定细胞数量或生物量。
2.底栖微藻监测
下述步骤主要用于收集附着在大型定植藻体上的底栖微藻:
—采集 20g 大型藻类;
—将所收集的藻类放入容器,加入适量海水并用力摇晃;
—上述海水通过网目为 150μm 的套筛;
—收集小于 150μm 的藻类;
—将所收集的藻类进行鉴定、记数并统计。
3.底泥孢囊监测
1. 采样:使用 25mm 管径、长 200mm 的柱状取样管(透明或不透明塑料管),底端削尖并刻刻度数字,用橡皮塞密封。采样地点选在沉降和累积未受干扰且孢子可能发生的海域,避开刚疏浚地点。将取样管压进底质,留出上端空间,取样后密封两端,4℃黑暗贮藏。不具备柱状采样条件时,可用 0.05m?小型采泥器采样。
2. 制备和鉴定:小心挤出顶部 60mm 柱状样,每份挤压出 5 - 10mL 与过滤海水混合成泥浆,超声波去除碎屑颗粒,用 90μm 和 20μm 筛网过滤,取 1mL 样品于计数板,用复式光学显微镜检查鉴定孢子,每份样品至少计数 100 个孢子并照相。
3. 孢子萌发实验:沉积物样品经分离、洗涤后,将孢子放进含特定培养液的培养皿培养,定期检查孢子萌发情况,分离鉴定培养出的游动双鞭毛藻细胞。
4.浮游动物及其他监测
浮游动物按 GB 17378.7 规定方法测定,微生物监测按 GB 17378.7 规定的细菌总数测定方法进行,叶绿素α按 GB 17378.7 规定方法测定。
赤潮监测标准
HY/T 069-2005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
GB 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气象观测
GB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生物调查
GB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分技术导则
GB 17378.1 海洋监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 18421—2001 海洋生物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し?,2000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33号手册与导则(UNESCO,1995)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44号技术报告:有害藻华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UNESCO,1996)
赤潮生物监测内容-海洋环境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