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发生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其产生的赤潮毒素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赤潮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赤潮监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赤潮监测-海洋环境监测
赤潮监测方法
1、常规监测
以监测赤潮发生及发展动向为目标,在潜在赤潮发生水域按常规方法对海区水化学、生物、水文和气象等参数实施监测。常规监测宜每月 1 至 2 次,侧重于污染源附近区域、海水养殖区、海水浴场等重点海域,旨在了解调查海区浮游生物(主要是赤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时空分布状况。
2、应急监测
对于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赤潮进行现场取样及实时检测、分析和处置。包括确定赤潮的发生范围、赤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分布、赤潮毒素的初步检定以及提出应急处理意见和方法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赤潮危害。
3、跟踪监测
对已形成的赤潮全过程进行跟踪、取样、分析,目的是了解赤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漂移情况以及赤潮毒素的分布与变化状况。跟踪监测宜每天 1 次或更多,确保全面掌握赤潮的动态变化。
赤潮监测项目
在具体的监测项目中,涵盖了多个方面。
观测项目包括赤潮位置与范围(采用船舶、航空 GPS 定位,卫星定位)、可视性采样(现场录像、摄像)、色、味、嗅、漂浮物(目视及感官)等;
水文气象要素有海表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海况、海流流速和流向、日照、光衰减率、风速、风向、气温、气压、天气现象、雨量、河流径流量等,各有对应的分析方法和引用标准;
生物学要素涉及浮游植物(赤潮藻类)、底栖微藻(赤潮藻类)、其他赤潮生物、底泥孢囊、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叶绿素 a、异养细菌总数等,采用个体计数法、孵化培养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测;
水化学要素包含 pH、盐度、溶解氧、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亚硝酸盐 - 氮、硝酸盐 - 氮、氨 - 氮、油类、铁、锰等,运用现场快速测定仪法、分光光度法等进行分析。
赤潮监测标准
根据赤潮的危害程度,我国建立了分级响应系统。
三级响应: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尤其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旅游区等重点海域,出现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身体不适的病例报告(多于 10 个);赤潮毒素超出警戒标准 1 倍以上;赤潮面积超过 1000 km? 等情况之一时启动。
二级响应:当身体不适病例报告多于 30 个;赤潮毒素超出警戒标准 5 倍以上;赤潮面积超过 2000 km? 等情况出现时启动。
一级响应:若出现身体不适病例报告多于 50 个或出现死亡病例;赤潮毒素超出警戒标准 10 倍以上;赤潮面积超过 3000 km? 等情况,则启动一级响应。
赤潮监测设计
监测方案设计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原则,包括根据水产养殖、渔业、生态系统保护需求界定保护对象及目标;考虑监测海域生态环境特征;搜集历史资料和环境变化特征;与环境监测计划协调;确保监测体系高效便于协调;符合经济效能原则等。
监测方案的结构内容也十分丰富,包含监测信息要求、采样方案设计前期准备、监测站位布设、采样层次、监测时段与频率、监测参数选定、监测方法与技术规范化、信息加工评价传递与应用、监测组织机构、监测评价结果表述等。
赤潮监测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严格的监测标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应对赤潮威胁提供有力支持。
赤潮监测-海洋环境监测